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读│内地西藏班3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

P & J 城读 2022-07-13
46


Tibetan Class in 30 Years: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内地西藏班3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回顾内地西藏班的起源与发展,记录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口述史,从学生视角解读内地西藏班经历,最后作者提出内地西藏班的未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Postiglione, G. A., & Jiao, B. 2009. Tibet's relocated schooling: popularization reconsidered. Asian Survey, 49(5), 895-914.

Source:http://hub.hku.hk/bitstream/10722/123828/2/Content.pdf?origin=publication_detail


不少国家都有把原住民儿童从原社区送到遥远的寄宿学校读书的做法,如美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这种做法使得原住民儿童与其传统文化相隔离,因而这种做法相继被终止,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甚至为此道歉。


中国也有类似的异地办学举措。1985年,1300名西藏小学毕业生(约占西藏小学毕业生的20%)被送往中国内地16省市西藏班读书,标志着内地西藏班正式开始。


2015年,内地西藏班办学已经30年,不仅政府大力推动,也受到大部分西藏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本文分析"内地西藏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记录内地西藏班毕业学生(至少有7年内地学习经历)的口述史,并展望内地西藏班的未来走向。






"内地西藏班"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通过内地寄宿学校教育,帮助西藏与新疆地区培养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策略由来已久。早在1907年,北京建立"京师满蒙文高等学堂",有西藏学生来此学习。1909年,蒙古与西藏精英在北京设立"筹边学堂"(原文为Zhibian Xuetang,似有误),教授儿童现代知识。当时中国教育受西方影响极大,许多学生被送往日本、美国与欧洲留学。尽管筹边学堂于1912年关闭,但国民政府又于1914年再度在北京为蒙古与西藏学生建立学校,旨在"传播知识,维护蒙古与西藏文化"。1926年该校关闭,于1927年迁往南京。


发展


19589月,在陕西咸阳成立西藏团校和西藏公学,招收学生3415人。1965年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改为西藏民族学院,它是西藏第一所高等学校(但不在西藏境内)。


胡耀邦在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中,表达了对西藏教育工作的担忧。他认为之前20年中央政府大力向拉萨投资的做法收效不佳,在西藏建造一座学校所需基金足以在内地建立两座。


1984年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会议认为,要发展西藏教育,加速培养西藏人才,单纯以西藏力量和内地派人进藏办教育的力度不够,须打破封闭状态,形成立足本地力量辅以内地支援的多渠道办学方式。


1984年,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西藏班并筹建西藏中学:"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可考虑在北京、兰州、成都等地相对集中办西藏班,其他有条件省市分配一定名额,西藏选送10-12岁小学毕业生,以培养获得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


1985年,来自西藏各地共1300名小学毕业生(拉萨400、山南200、日喀则250、林芝100、昌都200、那曲100和阿里50)被送往中国内地16个省份开始学制四年的初中教育(第一年学习汉语)。初中毕业后,他们回西藏参加中考,随后在内地继续高中教育。


初中与高中教育并举的"北京西藏中学"于1987年开班,随后几年其他城市的西藏班也陆续建立。借鉴内地西藏班的成功经验,2000年中国又开办主要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内地新疆班。


特征


规模与隔离状况

2005年底,共计29000人次的西藏学生在内地22个省份求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地西藏班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进入大学学习,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加。


截至2015年,全国21个省市办有内地西藏班,累计招收西藏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中专以上毕业人数达3万余人,约占西藏总人口1%。


内地西藏班(校)有些是在内地专门开办的学校,只招收西藏学生,有些是在内地的其他学校里面单独设立一个班级,和当地学生一起上课,但后者往往采取隔离方式进行教育,西藏学生会在单独班级中学习,或集中在校园的某一区域,少数分散在内地学校的班级里(称为散插生)。1995年开始,随着援藏汉族干部子女参加内地西藏班,这种民族隔离的现象才稍微缓解。


入学要求:

起初,西藏班入学要求必须为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学生并在入学考试中获得高分。随后,政策放宽为"以藏族为主,也允许一些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1995年起,政策允许长期在藏工作的进藏汉族干部子女参加西藏班。该年内地西藏班招生中,有120人来自这些家庭,2000年这一数字为140人。不过,援藏汉族干部子女人数占内地西藏班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


世代(Cohorts):

按照年代顺序来看,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可分为三个世代。


最早的一批学生需要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再进行三年初中学习。之后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三年高中学习,而大多数则在内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例如教师培训等。


第二批学生初中毕业后,有更多机会在内地读高中,就读大学几率更高。1994年,内地西藏班有5081名初中学生、2041名职业技术学生、866名普通高中学生和563名大学生,多数为三年制大专。


随着西藏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西藏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西藏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语言、课程与教师:

尽管最初政策明确要求课程主要用藏语教学,但实际上这种强调迅速下降,除了藏语文之外,其他科目均用汉语教学。尽管内地西藏班的老师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甚少有老师去过西藏,许多内地西藏班老师表示政府需要提供学习西藏文化的机会,以便改善教学。


内地西藏班一般采用全国通用教材,关于西藏的知识较少,不适应西藏学生的学习需要。被访的内地西藏班的老师表示,学生在西藏接受的教育基础较薄弱,长于线性思考,推理和逻辑较弱。藏族父母与汉族父母一个区别在于,藏族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总体幸福感,而不只是学业表现。老师认为藏族学生较守纪律,尊重师长,但有些懒,不太准时。此外,老师们还认为高考录取的民族政策减少了西藏学生高中努力学习的压力。


校园环境:

内地班学习环境高度纪律,同时强调政治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着重培养爱国主义、热爱西藏、汉藏关系、文明礼貌和革命传统。学校禁止宗教活动,但学校有不少代表西藏文化的符号标志,例如建筑、马赛克、雕塑、照片、壁画和瓷砖等,还时不时组织西藏文化主题的活动,例如作文比赛、绘画、歌舞等。


除了藏族节日,学生以当地饮食为主。寒暑假学生仍然留在内地,偶尔学校组织去内地主要景点参观。通过组织体育和文化活动,西藏班学生与当地其他学校学生有所交流。但基本上,校园生活是封闭式的,西藏学生很少离开学校。与汉族学生的交流反而增强了藏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





解读"内地西藏班"经历:之前、之中与之后

本研究访谈了172名回到西藏的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多数被访者于1992-1993年间毕业回到西藏,可以考察内地西藏班长期影响。


172名内地西藏班毕业生中,男女比例为544662%来自城镇家庭,31%来自农村地区,5%来自游牧地区。


口述史问卷包括三部分,考上内地西藏班之前的生活,内地西藏班就读经历和毕业后回到西藏的生活。口述史调查于2006-2007年开展,平均每人访谈2-3小时。访谈地点包括拉萨、日喀则和那曲,主要在工作场所、家里和饭店进行。


去内地之前


大多数西藏孩子就近在村小学或乡小学读书,中学大多在县里,偏远的孩子不得不在学校住宿。


西藏农村和游牧地区的小学主要用藏语进行六年基础教育,除了汉语文。中学则改用汉语教学。听从父母的传统价值观为主流,是否去内地读书的最终决策由父母定夺。然而,孩子的意愿也影响着父母的最终决策。


从家庭劳动力的丧失、学费与住宿费的角度来看,在内地上学与在遥远的县城中学寄宿没有什么区别。1985年内地西藏班开始招生以来,越来越多父母认为相比县城中学,去内地上学是改善未来生活的更稳妥的方法。而且,内地西藏班吸纳最优秀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去,无疑也影响到本地生源质量。


虽然西藏中学教育质量一直在提高,但与内地相比其设施与教学质量依然显得不足。除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和那曲的部分好学校,西藏多数县城中学教学质量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西藏的农村学校并不能为孩子提供有用的知识和非农工作的技术,而内地学校毕业后则更有可能在西藏获得一份非农工作甚至干部职位。


随着内地西藏班政策的发展和部分内地学校学术声誉的提高,内地西藏班入学的竞争也更为激烈。父母努力帮助孩子进入内地更好的学校,甚至有少数家庭自费。不过大多数家庭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才能送孩子到内地上学。


在内地


最初的适应是一个极大地问题。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分离,不仅要适应气候、海拔和食物的不同(内地学校不提供藏粑和酥油茶),还要克服思乡情感和语言障碍等。许多学生表示地方口音是他们理解课堂的最大障碍。不过,适应的困难也使藏族学生之间关系更密切,学长帮助学弟学妹。


内地西藏班学生,特别是去南方的学生,回忆适应当地潮湿炎热气候的困难,不少学生还得了皮肤病。西藏的空气更干净,水也比内地好喝。不过,多数人都同意,一两个月之后他们就适应了学校生活。想家和情感问题则持续时间较长,时不时发作。


学生适应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被大城市较高的生活水准所弥补。不过新一代的内地西藏班学生有许多来自西藏城镇地区,这种落差感越来越小。


学生一般被要求待在校园内,除去周末短暂的外出购物时间。学校会组织外出交流活动和假期旅游作为补偿。学校生活强调学习、秩序、纪律和爱国主义。在校园里,宗教活动也是禁止的,学校传递的观念是"宗教虽然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可能阻碍了西藏的现代化发展"。


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主要不满在于藏语言和西藏文化课程的不足,尽管每个学校都有教授藏语言和文化的老师,他们大多来自西藏,在内地轮换几年就返回,与内地老师交流较少。


每逢藏历节日,会有西藏领导到访。学校准备藏族食物,学生穿上民族服装,唱藏族歌。假期学校安排出去旅游。在学校内外与汉族人的交往,实际上强化了内地西藏班学生作为藏族人的认同。


内地西藏班学生承认缺乏藏文化遗产的知识,并表达学习藏文化的强烈意愿。这种"缺乏藏族历史文化知识"也是他们民族意识和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生认为西藏班弱化了他们的藏族语言能力,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西藏班教学气氛更自由。


内地西藏班的学习期间,正值中国内地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日益发展,也对学生产生影响,看问题的视野不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自1985年内地西藏班办学以来,尚未有毕业生担任内地西藏班的教学。部分由于兴办内地西藏班目的是给西藏培养人才。但是,西藏的发展同样需要为内地西藏班培养部分师资。从西藏派往内地的藏语老师无法担任其他科目教学,而多年的内地西藏班教学难道无法培养出有资格在内地中学教授数学、科学等科目的老师吗?至少他们能够成为内地西藏班学生很好的学习榜样。这不能不说是内地西藏班政策存在的一个问题。


回到西藏


大部分的西藏班学生表示毕业以后希望回到西藏,特别是最早一批内地西藏班学生,不仅因为"报效西藏"、"照顾父母",也与他们在内地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有关。还有人表示政府支付了教育费用,感到有义务回到西藏工作。而回到西藏他们往往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就业分配制度在逐渐瓦解,且大学生失业率也在上升。


不过,毕竟年纪尚小离开,在内地学习生活时间很长(7年甚至更长),回到西藏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回到西藏后,多数人表示没有什么不喜欢的,不过有人批评不好的卫生习惯、酗酒、思想观念太保守,不能接受新观念。内地西藏班毕业生一致同意要保留西藏的传统和习俗,但也认为需要改变某些陈旧的观念。但观念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民族身份认同。


总体而言,被访者表达了对西藏文化遗产的自豪,内地西藏班学习的经历增强了藏族文化认同,也让他们渴望回到家乡工作。正如一位被访者所说,"我们离家时间越久,越是热爱西藏文化。我强烈感到必须要为西藏做点什么。"另一方面,他们发现,内地西藏班教育经历导致他们西藏语言和文化知识不足。




内地西藏班的未来

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原住民的迁移学校不同,内地西藏班并非强制,少数家长甚至愿意自费送子女到内地就学。


在西藏班中,学生的藏语课程往往被忽视。而在强调学风纪律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形成了一套与学校有关民族文化国家的说教既相同又分歧的自我认同。


回到西藏后,他们的藏语能力不如本地毕业生,但更具备独立自主的品质、更开放的头脑和更广阔的视野,也更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更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是,最年轻一代的内地西藏班学生群体出现新变化。未来西藏家庭是否还愿意送孩子到内地寄宿学校读书?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扩张免费内地西藏班教育的政策?


内地西藏班的未来与可持续性,存在不少疑问。


首先,内地西藏班持续从西藏教育系统中带走了学业最好的一批学生,这影响到西藏本身的教育水平,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回藏做老师。


第二,政府强调推动西藏发展,应该会投入大量资源改善西藏本地的教育,但是许多精英家庭的孩子并不在西藏读书,内地西藏班政策可能会妨碍改善本地教育的努力。


第三,随着西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工作分配制度将逐渐瓦解,内地西藏班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加上他们民族认同的强化,可能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第四,内地西藏班教育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在内地工作的经验。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其他省市政府是否能合力促进西藏发展更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仍是个问题。



城读相关文章:


19.如何理解西藏的城镇化

42.土壤.塑料大棚.混凝土:西藏景观转变的三个关键时期

(进入公众号回复数字“19"或"42”获取文章






关注我们!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或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